另外一种思路是要强化政府的作用,强化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管控,强化政府对于资源配置的权力。
过去十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速度非常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尤其快,中国的资本投入量显著提高,而资本量的大量、快速累积需要较高的资本回报作为支撑。从当前情况看,适当地减税可以帮助扭转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
而经济较落后国家的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则差异很大,有些国家这一比重很高,但有些却很低,如泰国低达35%。由于中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40%左右,远远低于许多其他国家,如印度的50%、美国的70%,而在服务业部门中,劳动者所得比重较工业部门高得多,这也使得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创业企业、微型企业的所有者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劳动者,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创业企业、微型企业较活跃的国家中,收入分配往往比较合理,社会比较和谐,经济比较有活力。第一,创造鼓励全民创业的氛围,鼓励微型企业的发展。这两个话题都与一个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关,那就是国民收入一次分配中的劳动者收入比重。
第三部分是在生产过程中交给政府的税收,其中不包括利润所得税、个人收入所得税(这类税收应视为二次分配的范畴)。第二个因素是中国企业的经营效率在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因此提高,如今年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中已发布业绩公告的公司的利润率平均提高了60%,利润率的上升自然意味着资本所得比重的上升,这也导致了中国一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由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劳资矛盾越来越深化,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社会稳定,一方面员工要求提高待遇,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要求控制成本,斗下去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如今廉价劳动力的盛宴行将结束,往后的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呢?有人说把工厂迁去越南,或者印尼,甚至是非洲,不管迁到哪,以后都和中国无关了。2. 通过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来提升全球竞争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一篇报告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显然是过虑了,事实远没有这么悲观一套新的机器人手臂,加上控制器和遥控装置,一般要花费5万到8万美元之间。
想想看,机器人不会嫌工作条件艰苦单调,不会嫌待遇不好,不会跳楼,不会罢工,不会要求涨工资,有了这些任劳任怨的机器人,中国制造就不用搬家了。除了以上四大因素之外,机器人自动化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
机器人这种大手笔的资本投资,如果没有巨大的生产规模消化,短期内会极大的推高生产成本,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2. 通过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来提升全球竞争率。4. 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快和产品种类的不断细分和繁多需要生产过程更加灵活的自动化。3.多样化的消费者市场需要多样化的生产能力。
该联合会的数据指出:2013年,全球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有20%是被中国买下,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最大主顾。由此可见,机器人在汽车业之外的制造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这是中国资本在机器人市场攻城掠地的大好机遇,特别是眼下正值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之际。如此一来,可以把那些危险,单调乏味和肮脏的中低薪工作交给机器人,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再培训再教育转向更加高端的岗位。
这四个国家目前占据全球机器人销售的50%。如果再加上和特殊工序配套的配件,那么一整套下来,得花费10万到15万美元。
那么在中国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在用机器人武装自己呢?根据管理咨询公司Solidiance的数据,在中国,机器人销售的增长主要是由大型的跨国制造企业推动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汽车制造业。在中国销售的机器人有大概一半都是6个日本公司制造的,而中国本土最大的四家机器人公司加在一起只占了这个市场的区区5%。
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规模冠绝全球,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有60%都是被该行业消化。2013年,中国购买了36560个工业机器人,比2012年的购买量上升了几乎60%。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一篇报告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显然是过虑了,事实远没有这么悲观。而且这个增长的空间十分巨大,因为中国制造业每万人只平均拥有23个工业机器人,而相比之下,韩国拥有396个。在2008--2013年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额的年均增速高达36%,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最快的市场,用不了多少年就会把处在第二,第三位的日本和美国远远甩在身后。在传感器,水力学,机动性,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突破将有助于使机器人更加灵活,精准和自动化,能够在汽车业之外的制造领域得到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现在除了中国,其他四个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无一例外是处于制造业产业链最高端的国家,他们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屈指算来,郭台铭的百万机器人大军耗费的人民币可能在千亿元级别。
机器人的强势崛起给了被急速攀升的人工成本逼得走投无路的中国制造业指了一条新的生路。除此以外,中国还需要性价比更高的机器人,因为在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崛起之前,机器人主要是为发达国家量身订造的,因此价位偏高,中国的机器人市场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价格,这是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崛起的契机。
目前中国的机器人市场绝大部分被外国机器人公司垄断,尤其是日本的机器人公司。由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劳资矛盾越来越深化,已经极大地影响到了社会稳定,一方面员工要求提高待遇,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要求控制成本,斗下去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兴许这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条捷径。进入专题: 制造业 。但问题是工业机器人可不便宜,不是一般的企业都用得起的。郭台铭早在2011年就声称要给富士康配备一百万台机器人。
中国制造要涅槃重生,离不开机器人自动化,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这是中国制造的机会,更是中国资本的机会。从中可以看出的一个趋势是,中国制造要想鸟枪换炮,勇攀全球经济食物链的高峰,就必须在机器人自动化方面走的更远。
为什么是这样?细致说来是出于四大因素的考虑:1.提高能源效率和新型材料的适用范围和效果。真是让人绝望啊?难道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廉价劳动力吗?如果制造业真的迁走了,往后咱们就只有玩房地产,金融等等虚拟经济的一条华山绝路了。
如今廉价劳动力的盛宴行将结束,往后的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呢?有人说把工厂迁去越南,或者印尼,甚至是非洲,不管迁到哪,以后都和中国无关了。所以能够从这股机器人革命中获得好处的都是一些高大上的制造企业,一般的中小型企业恐怕只能望机器人而兴叹了
另一方面,在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逐渐萎缩之后,央行将会进一步发挥再贷款的功能,并由此重新获得了投放的主动性,可以更好地平滑市场资金状况。其结果,就是银行业持有的非标资产明显萎缩,今年一季度已经同比下降22.9%,在127号文出台之后,预计将会继续减少。一方面,央行将推动政策中介目标逐步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除此之外,针对外汇占款出现下台阶式减少的局面,央行从年初已经重启"再贷款"工具,并赋予其调节流动性的功能。
今年年初,央行扩大了"常设借贷便利"(SLF)的试点地区范围。可以想见,在中国的金融发展史上,6o20"钱荒"事件既是一记警世钟,也是一个分水岭。
与此同时,央行也相应调整了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其次,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渐完善。
原本普通的一天,因为"钱荒"事件,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这句话透露出了两层含义,一是部分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出现了畸形发展,特别是同业业务杠杆率急剧上升,且面临着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二是央行之所以没有在敏感时点释放流动性,主要为了达到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的目的。